“抗癌是人生中的‘小插曲’,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常规挑战”
“与癌共存23年、尝试过6种以上疗法,我从未停止探索生命边界”
“医院的猫猫疗愈空间,让我感知到专业医疗之外的巨大身心抚慰”
与癌症共处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她人生故事的特别篇章,在癌细胞的潮汐中航行,就像在时光的褶皱中拓出新的生存地平线。当一位专业动物救援人士漂洋过海,在中国搭上一艘毛茸茸的“生命方舟”,人生远航随之雨消云散、万里晴空。
一起走近本期主人公Helen——一位来自新西兰的乳腺癌继发肝转移患者,看看她如何在与癌共存、与动物共舞中淬炼出人生韧性,又如何在中国完成对癌细胞的再一次坚定反击。
“确诊、治愈、复发、转移……
23年抗癌之旅和1颗不认输的心”
我叫Helen,今年60岁,来自新西兰。2003年,我在当地医院被确诊右侧乳腺恶性肿瘤,在接受了右侧乳扩大切除及右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结合药物治疗,我的病情逐步趋向临床治愈。
但在2017年我的病情再次复发,2021年我体内的癌细胞出现了肝转移,情况开始变得再次严峻起来。虽然肝转移的出现常常预示着乳腺癌的晚期阶段,但我一直认为癌症是我人生中的“小插曲”,只是一个常规的挑战而已。
直到现在,我已经带癌生活了23年,之前我几乎没有跟身边的亲朋好友提起过自己得了乳腺癌的事实,我不想被贴上“癌症患者”的标签。后来出现的肝转移,也从没有让我觉得生命就要终止,我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在生活,甚至常常忘了自己是癌症患者。
“癌症不会让我就此停泊,
医护团队为我搭建新生港湾”
由于新西兰当地医院治疗肿瘤、癌症,都是采用的是传统的治疗方式(即放化疗),当时我的乳腺癌病情被诊断为导管浸润型ER+, PR+, AER-2-IV期,同时伴有转移性肝脏恶性肿瘤。后来我了解到中国的介入治疗处于前沿水平,最终我选择到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颐和国际医疗中心寻求更为多样的综合治疗方法。
治疗前期,专家团队针对我的病情程度打造了细分化、多元化的治疗方案,医护团队更是对我23年以来的病情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讨论分析;即使进行传统化疗治疗时,他们也会为我提供多种药物建议,整个过程充分尊重我的个人预期与意愿。
介入科医疗团队对我的乳腺癌继发肝转移情况进行会诊,最终为我定制并实施了精细化的肝动脉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术治疗,介入疗法术后创伤小、安全便捷,化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同时恢复更快。
术后造影显示我体内的多发肿瘤供血动脉逐渐趋于闭塞,肿瘤染色基本消失,正常肝实质染色状况很好,配合3次全身化疗以及多次声动力治疗后,我明显感受到我的身体正在上演一场破译癌症密码的生命探索。
*术前(左)VS术后半年复查(右)肿瘤影像对比
在国际化的资源设施配备、科技化的专业医疗水准下进行治疗,我仿佛置身于《星际迷航》场景中,一股巨大的力量带领我的生命驶向更遥远的未来。医院的新大楼的环境氛围,完全没有医院的那种冰冷感。
甚至在查房时,每次都至少有4-5名医护人员对我进行细致询问,全方位的人性化考量让我倍感温馨,整个医护团队的耐心、细心是我对抗癌症的23年中从未感受到的。
“救助动物折射出生命镜像,
这一次我成为了被治愈的主角”
从小就特别喜欢帮助小动物的我,2010年在新西兰成立了“Animal Rescues and Education Community”,专注致力于“动物救援”工作,组织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我们每年援救的小动物大约有上百只。
在新西兰我是动物的“主治医师”,但这一次小动物也为开出了一份无与伦比的“抗癌处方”。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有一个“猫猫疗愈空间”,走出诊室病房即可零距离与动物亲密接触,享受被生命力围绕的能量磁场。
纵使这次生命“远航”让我跨越23年、飞跃上万公里,但在这里我真正抵达了属于双向治愈的“港湾”,当我的身心在诊室病房与猫咪空间中自由流转,我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互相疗愈的共生能量。
医院的这种做法真的非常独特,这里的院长、领导以及所有医护人员很明显都是非常具有同情心的人,他们不仅关心患者,也在用富有同理心的行动照顾着动物,这是件富有意义且伟大的生命关怀事业。
当生命遇见生命,Helen在动物瞳孔中找到了与癌细胞谈判的筹码,从为动物伸出援手到被猫咪抚平抗癌时光,积极治疗、乐观开朗、热爱生命,都是她成功与癌长存过程中的常驻伴侣。
所谓的“癌症晚期”有时或许只存在于“病历本”中,当你热爱生命、无惧向前,爱与生机便会自然浮现,在能量守恒定律中形成循环,助你写下癌症也无法定义的生命答卷。